项目动态

2020年12月14日

鱼类趣闻科普丨这些冷知识你都知道吗?

今天我们不科普大马哈鱼的鱼体结构,也不跟大家探讨保护大马哈鱼我们团队都做了哪些事情,今天小编给大家科普的是,一直嫌少被大家关注的鱼类知识点盲区,鱼的记忆是不是真的只有7秒?鱼是否像人一样是否需要睡觉,以及鱼在水中需要喝水吗?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记忆不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你是鱼吗?怎么只有7秒的记忆”。 如果鱼要是能听到这样的评价的话,肯定会跃出水面要跟你理论理论,因为它们可不想背这个锅。有诸多关于鱼类记忆的研究报告显示,鱼的记忆可不止7秒。 早在1966年发表的《美国科学院会议记录》中,密西根大学的Roger E. Davis 和Bernard W. Agranoff就已经证明了金鱼有至少三天的记忆。在1988年的《大脑研究》中,另一项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进行的实验也提及金鱼有多余三天的长期记忆。 金鱼作为观赏鱼类,它的记忆力都有超过7秒的记录,何况是生活在海里的鱼类呢?所以鱼类应该是坚决不背只有7秒记忆的这个锅。 鱼需要喝水吗? 鱼会口渴吗?我们可能会觉得鱼怎么会口渴呢?鱼就生活在水里,有喝不完的水,怎么会感觉到口渴呢? 鱼喝水并不是为了解决口渴的问题,鱼儿喝水是为了调节电解质的平衡,所以当体内电解质失衡的时候,那么它们就有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当然淡水鱼和海水鱼在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淡水鱼的生活环境盐浓度低,自身体液的渗透压也高于外界环境的水。除了取食的同时摄入大量水外,淡水可以通过鳃、黏膜等器官直接渗透进体内。所以淡水鱼不但不会觉得渴,反而会因为摄入过多的水分而造成困扰,想方设法的要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海水鱼跟淡水鱼生活的环境恰恰相反,海水的盐浓度很高,鱼儿生活在海里,他们想的不是喝水而是想把吃进肚子里的水,如何排出体外。 鱼会睡觉吗? 鱼会睡觉吗?是的,鱼是会睡觉的,只不过因为鱼没有眼睑,如果你不仔细观察,你是不会发现它们是否是在睡觉。 因为鱼儿们在水中生活,因此他们在睡觉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保持不游动的状态,所以当你发现你养的鱼儿在水里静止不动的时候,那么就说明鱼儿是在休息。虽然鱼儿在休息,但它们休息的时候警惕性还是非常高的,稍有动静就会发现。鱼虽然作为水生动物,虽然跟我们所熟知的哺乳动物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实它们的很多生活习性还是比较一致,会睡觉、会记忆、会喝水等等,只不过落实到具体的某一类鱼的时候会略有差距而已。

2020年12月14日

2020年“让爱流淌 劲草嘉年华生物多样性主题分享”东宁站与你相约

10月24日在世界鱼类洄游日这一天,伴着秋日的落叶,2020年【让爱流淌 劲草嘉年华生物多样性主题分享·东宁站】开幕暨大咖分享活动在牡丹江东宁市演播大厅举办。 60余幅精彩的“摄影作品”、4位生态环保圈大咖带着若干个有趣的自然保护故事在这里与东宁市市民见面了。 此次活动是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劲草同行、劲草嘉年华、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主办,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承办。同时活动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省农业农村厅及黑龙江省自然教育工作小组的大力支持。 听 · 一线大咖声音 4位环保圈的大咖除了给公众科普专业的环保知识外,还为现场的公众讲述他们在环保路上的惊心动魄的环保故事,让大家在感叹他们辛苦之余也在不断的思考环保道路的不易。 来自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的项目官员罗佳莹分享了【让爱流淌 家乡洄游鱼】的故事,以她多年保护野生大马哈鱼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她在保护野生大马哈鱼的路上的故事,并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大马哈鱼等水生鱼类保护中去。  虎豹国家公园巡护员 邱时 “向着阳光,步伐坚定,不忘初心,永记使命。”来自虎豹国家公园的巡护员邱时,跟大家分享她作为虎豹公园巡护员的一天,“巡护的工作不仅仅是保护野生动物,打击乱砍盗伐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年来共出动巡护人员5660人次,巡护里程15487.32公里,开展严厉打击乱捕猎野生动物专项行动多次,拆除影响东北虎豹及其猎物正常迁徙的边境围栏5.1公里,累计清除和收缴盗猎工具近2万余套,抓捕盗猎违法分子27人。” 都做些什么工作,同时还讲述她在野外巡护时,为了寻找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经常徒步行走至深山老林中,虽然很辛苦,但是每次发现有它们的足迹时,都会兴奋不已。 来自鸟兽虫目自然保育中心发起人、总干事赖芸分享了【发现身边自然的智慧】 来自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吴庆明分享【身边的美丽--湿地水鸟知多少】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看 · 生物摄影展 在此次劲草嘉年华展出60余幅生态图片摄影作品,内容丰富,包含高原动植物、湿地生物及东北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精美图片等。 “看这就是家乡的大马哈鱼,每年的秋季在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来自本地的一线工作人员给现场的公众,讲解野生动物们背后有趣的故事。 通过这些生动的影像和志愿者的讲解,让公众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了解家乡的洄游鱼类,认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密切关系。 “劲草嘉年华”是中国本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环保公益组织——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旗下的明星品牌活动,以中国生物多样性展示为主题,致力于连接公众与扎根深山的野生动物科研保护工作者,并通过各地劲草伙伴组织分享一线科研保护故事,吸引公众关注生态保护。 今年5,劲草嘉年华还成功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2020年12月14日

凝心聚力谋发展 精彩交流促成长--2020年黑龙江省增殖放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8月27日,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省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联合省环保教育学会、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在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召开了“2020年黑龙江濒危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技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省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三方签定了《濒危珍稀鱼类资源养护合作框架协议》,以此整合政府专业机构、科研院校及社会组织等多方面资源,创新我省渔业资源保护方式,发挥多方合作优势,形成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合力,促进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养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孙文志副厅长、黑龙江省渔政渔业管理局周晓兵局长、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张振立主任,到会并就我省珍惜鱼类及保护情况发表了讲话。 公益基金会科学官员李欣带来的国外增殖放流案例分享后研讨会进入了当天的高潮,在李欣带领下大家共同探讨、修改增殖放流工具包的标准化以及对野生濒危鱼类增殖放流的困境、难点等事项进行了探讨。大家纷纷根据自己项目地的情况探讨工具包在该地的可实施性。这也是我们举办“2020黑龙江濒危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技术研讨会”的目的,通过研讨、修订的增殖放流工具包的内容,能够在黑龙江省各个放流站进行推广,并得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应用。 来自省内大马哈鱼、鲟鳇鱼繁育工作一线的水产人和科技工作者给大家带来繁育、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经验的分享。与会者对恢复野生大马哈鱼种群资源及生态环境恢复更有信心。 基金会秘书长张天航表示:“此次会议是省内第一次相关技术的研讨会,虽然在时间短,但收获颇丰。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作为“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的统筹机构,将为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工作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今天将大家聚在一起来研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共同努力恢复野生大马哈鱼等珍稀鱼类种群资源及生态环境,早日让河流恢复往日生机。”

2020年12月14日

春回大地之际 让我们送44万尾大马哈鱼苗降海

2020年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在人类与病毒抗争的时候,在珲春密江河放流站内的大马哈鱼鱼苗们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并已做好了春季降海的准备。 4月24日,“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的执行团队部分成员及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吉林省延边州珲春放流站,送44万尾大马哈鱼鱼苗降海。 清晨,珲春放流站的工作人员和“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已经进入放流的准备阶段。在经过了捞鱼、充氧、装袋等层层工序后,将装好的大马哈鱼鱼苗运送到珲春密江河边放流,它们将通过图们江顺流而下,游向北太平洋。 少了我们的照顾,这一路它们势必要经历艰难险阻才能完成蜕变,我们希望它们牢牢记住这条回家的路,期待4年后的秋天与你们能再相见。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团队也在此呼吁大家,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侵扰,呵护它们和它们的栖息地!因为它们的生存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2020年12月14日

“喂!记得等我们回来!” 57万尾大马哈鱼鱼苗进入绥芬河准备入海

看着一群群大马哈鱼苗顺着绥芬河降海,2020年的东宁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圆满结束。看着河流中左右摆动的大马哈鱼苗,好像能听到它们对我们说“谢谢你好心人,记得等我们回来”。 虽然疫情蔓延,东宁放流站里的大马哈鱼苗在人类的庇佑下健康成长,今天我们通过影像见证它们降海。 据现场放流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放流的前两天,他们就已经在为这批小家伙们打上专属于东宁的小标记——人工剪掉大马哈鱼尾部的脂鳍来做标记。以此来统计洄游时哪些是通过增殖放流回来的东宁的大马哈鱼。 绥芬河、图们江是在我国境内仅存的有大马哈鱼洄游产卵的区域,是我国恢复大马哈鱼种群资源的希望之地。2019年4月,在东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绥芬河畔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河流型公益保护地。随后我们一直参与东宁大马哈鱼放流的繁育工作,并在周边社区开展社区调查和保护行动倡议,组建村民巡护队共同管护绥芬河大马哈鱼产卵场周边的非法捕鱼及其他破坏行为,旨在恢复野生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团队也在此呼吁大家,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关注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与和谐共生。

2020年12月14日

抚远、同江205万尾大马哈鱼鱼苗准备入海

2020年4月,继珲春市密江、东宁市绥芬河放流101万尾大马哈鱼苗,28日、30日在抚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同江(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两地共计放流205万尾大马哈鱼苗。至此,我国2019-2020年度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工作圆满结束。 两地放流站的工作人员将装满大马哈鱼苗的活鱼包装运输到岸边,再通过放流槽将一尾尾大马哈鱼送入水中,看着入水后的这群小家伙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待到它们适应了水温及辨别水流方向后,成群结对的向大海游去。 抚远作为我国的东极放流大马哈鱼的项目地已经连续完成放流31年的放流行动;2019年同江首次开展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工作,克服了多种困难,让大马哈鱼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据两地放流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放流的大马哈鱼苗是去年10月份从黑龙江流域捕捞的大马哈亲鱼繁育出来的小鱼苗,专业繁育人员经过数月的悉心照顾下经过孵化、破膜、平游、开口等阶段后,慢慢达到了放流标准,选择此时放流正是因为此时黑龙江的水温等条件达到了大马哈鱼苗降海的需求。 我们希望在各级政府及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科学增殖放流、保护产卵场、打通洄游通道等方式逐步恢复我国大马哈鱼的种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12月14日

世界环境日|用实际行动守护母亲河 垃圾挑战成果来喽!

2020年6月4日,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哈尔滨市松北区农业农村局执法大队、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哈尔滨生态保护团队联合发起6.5环境日松花江流域生态保卫战•垃圾挑战活动,共同守护松花江母亲河,助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 世界环境日(6月5日)是联合国鼓励全球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采取环保行动的主要节日,呼吁民众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集小溪而成江海,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聚焦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具体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Time for Nature)。 因此在6月4日,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的前夕,由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松北区农业局执法大队、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哈尔滨生态保护团队联合发起“6•5环境日”“守护松花江母亲河,助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垃圾挑战活动在滨江大道——滨江湿地顺利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们积极参加垃圾清理挑战活动,大家用实际行动,贯彻环保理念,守护松花江母亲河。 春风和煦,绿意盎然。6月4日上午8:30分,志愿者们齐聚在滨水大道——滨江湿地的滩涂区,手戴胶皮手套、脚穿水靴先后走到岸边各自拿着黑色垃圾袋,捡起河岸边的垃圾。针对河里的非法捕具,志愿者们划着橡皮艇前往河中心进行摘除。或三五一组合力将河中的渔网往岸边拉,让松花江的河畔再现往日绿意盎然。 自2019年开始,松花江禁渔期延长至77天,让鱼类在洄游产卵时期得到更好的保护,恢复松花江水域的水生物多样性。而志愿者们在清理非法网具时发现岸边非常多的废旧渔具和生活、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经常会缠绕住鱼类,或污染水体环境,影响松花江及周边湿地环境。 27位志愿者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辛勤劳作,共清理出30余袋的垃圾10余个地笼。经过大家辛勤劳作的滩涂瞬间变得干净整洁,看到大家共同清理出被白色垃圾覆盖的地方,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来欣慰的笑脸。最后所有的垃圾由松北区环卫垃圾车现场倾倒清运。 下午,联合行清理松花江滨江线、汉河松北区万宝街道附近水域地笼、挂子、网箱、拦河网、花篮子等非法渔具46个。共清理渔具55件,总长度约3000米左右,解救放归各种鱼、虾、螺等150斤左右,并对沿岸村民开展禁渔期保护政策宣传。 此次“垃圾挑战”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和吸引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更能让大家切身践行环保行为,关注环境保护。同时,这也为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让更多诸如此类的环保活动在全社会盛行起来,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环保保护中来。 在此次捡拾河岸垃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白色垃圾及食品包装袋占大多数。它是由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在这里我们呼吁大家,环保行为不仅仅存在于这一天,要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开始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生不息!

2020年12月14日

2017年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主要工作成绩 (一)主要活动 2017年学会主要工作为:绿色发展论坛的召开、环境教育研究、大马哈鱼保护示范项目、公益型保护地建设和大学社团培养。     2017年8月5日,协助召开黑龙江省绿色发展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环境专家、NGO及黑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参加此次会议。 环境教育研究:今年与黑龙江省电视台合作针对“不吃开江鱼,不办开江节”为主题召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 2017年10月项目组邀请加拿大专家再次抵达抚远,对新放流站选址必备条件,及规划建议。 大马哈鱼保护示范项目:2017年秋季,大马哈鱼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与抚远市渔政局联合采捕亲鱼,逐船逐网统计数量,并即时转运至放流站暂养,提高活鱼成活率及孵化量。 公益型保护地建设:从2017年1月开始,在东宁绥芬河水域进行全面考察,包括渔业资源状况、周边社区情况调研等,并就此情况多次与太平洋三文鱼基金会的专家交流,专家一致认为该处是恢复大马哈鱼天然种群的理想场所。 典型事例 绿色发展论坛 2017年8月5日-6日,协助黑龙江省永续自然公益保护基金会举办“绿色中国发展论坛-黑龙江峰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亚布力企业家论坛,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各市、县人民政府及科研机构共300多人参加了自此会议。 公益型保护地建设 2017年8月6日,中国绿色发展论坛—黑龙江峰会上,与东宁市政府在省政府领导及多位理事的见证下,签订了《绥芬河水域公益型保护地合作框架协议》。桃花源基金会(马云、马化腾联合发起)、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将与我们合作开展东宁大马哈鱼公益型保护地建设项目。 经验体会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的学会和公益项目运行良好,已取得初步成绩,但仍有很多方面我们都需要加强与改进,现如今已能够很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这与各位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希望省科协的各位领导在日后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与建议。今年的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在工作中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做事。只有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开展后续的工作。2017年我们主要进行了一些学习以及相关项目上的开展,2018年学会工作步入正轨后我们将更加深入研究如何更好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并在大马哈鱼保护示范项目上落实研究成果。 存在问题 这一年学会以及公益项目有所发展和进步,更需要我们一边探索一边改进,让机构制度逐渐完善,向专业化、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也会不断的和国内同类机构、省内其他学会团体交流、学习,探索出一条属于本机构的方式、方法。 五、2018年工作计划 (一)环境教育方向 4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环境教育方向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现如今环境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环境保护、治理上的知识与经验。 6月-12月对黑龙江省各大学社团进行环境教育以及需求培训会议,落实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二)大马哈鱼保护方向 2018年计划与完成大马哈鱼的公众宣传教育和东宁的公益型保护地建设。 1-2月研究国内马哈鱼保护相关条例,结合法律专家的意见完成海关禁止携带大马哈鱼入境的提案。 3-6月在保护现有产卵场的同时应加大放流数量,以恢复天然产卵种群。并制定具体修复规划。 (三)机构内部建设 2018年计划向国内知名专家机构交流学习活动,学习优秀的经验与方法,运用到本机构中。 培养团队内部运营能力,增强团队建设,传播宣传工作,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新媒体,配合项目的开展,提高社会公众关注度、扩大公众参与度,培养公众环境意识。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大事记 (2017年12月28日) 2017年8月5日,协助召开黑龙江省绿色发展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环境专家、NGO及黑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参加此次会议。 2017年10月项目组邀请加拿大专家再次抵达抚远,对新放流站选址必备条件,及规划建议。 2017年秋季,与抚远市渔政局联合采捕亲鱼,逐船逐网统计数量,并即时转运至放流站暂养,提高活鱼成活率及孵化量。

2020年8月17日

终于等到你 大马哈鱼卡通形象获奖作品新鲜出炉

在经过一个月的征集、选拔 “绘制你眼中的它”大马哈鱼卡通形象征集大赛 获奖作品,终于在今天新鲜出炉了 还在等什么 快跟我们一起欣赏获奖作品吧! 一等奖 作品 二等奖 作品 备注:二等奖两名,排名不分先后。 01号选手作品 02号选手作品 感谢以上作业的积极参与 我们将尽快联系获奖作品的作者 请各位朋友耐心等待 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大马哈鱼保护 你们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后盾!

2020年4月27日

“喂!记得等我们回来!” 57万尾大马哈鱼鱼苗进入绥芬河准备入海

看着一群群大马哈鱼苗顺着绥芬河降海,2020年的东宁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圆满结束。河流中左右摆动的大马哈鱼苗,好像能听到它们对我们说“谢谢你好心人,记得等我们回来”。 虽然疫情蔓延,东宁放流站里的大马哈鱼苗在人类的庇佑下健康成长,今天我们通过影像见证它们降海。 据现场放流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放流的前两天,他们就已经在为这批小家伙们打上专属于东宁的小标记——人工剪掉大马哈鱼尾部的脂鳍来做标记。以此来统计洄游时哪些是通过增殖放流回来的东宁的大马哈鱼。 剪掉脂鳍对大马哈鱼鱼苗在水中游动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脂鳍就是大马哈鱼身上很小很小很小的脂肪性肉突,也是原始鱼类的一种标志。剪除脂鳍是一种相对原始和简单的鱼类标记的一种办法,但这种标记能非常迅速地帮我们在以后分辨标记鱼和非标记鱼。 由于受疫情影响,放流并未有往常的大场面,只是由现场的工作的人员通过一盆盆一桶桶接力的方式将这小群小家伙们送到水中,看着它们在水中徘徊,最后离开养育它们几个月的栖息地。 绥芬河、图们江是在我国境内仅存的有大马哈鱼洄游产卵的区域,是我国恢复大马哈鱼种群资源的希望之地。2019年4月,在东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绥芬河畔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河流型公益保护地。随后我们一直参与东宁大马哈鱼放流的繁育工作,并在周边社区开展社区调查和保护行动倡议,组建村民巡护队共同管护绥芬河大马哈鱼产卵场周边的非法捕鱼及其他破坏行为,旨在恢复野生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团队也在此呼吁大家,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关注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与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