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尾大马哈鱼苗放归河流即将入海, “云放鱼”为大海添加新生机
77万尾大马哈鱼苗放归河流即将入海, “云放鱼”为大海添加新生机
《珲春大麻哈鱼人工增殖及冷水养殖座谈会》于2021年7月7日在珲春举行。这次会议对于保护恢复中国大马哈鱼及创造中国进入北太平洋渔业圈具有历史性里程碑的意义。
5月20日上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为养护乌苏里江流域水生物资源,促进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双鸭山市饶河县举办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
2020年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在人类与病毒抗争的时候,在珲春密江河放流站内的大马哈鱼鱼苗们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并已做好了春季降海的准备。 4月24日,“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的执行团队部分成员及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吉林省延边州珲春放流站,送44万尾大马哈鱼鱼苗降海。 清晨,珲春放流站的工作人员和“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已经进入放流的准备阶段。在经过了捞鱼、充氧、装袋等层层工序后,将装好的大马哈鱼鱼苗运送到珲春密江河边放流,它们将通过图们江顺流而下,游向北太平洋。 少了我们的照顾,这一路它们势必要经历艰难险阻才能完成蜕变,我们希望它们牢牢记住这条回家的路,期待4年后的秋天与你们能再相见。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团队也在此呼吁大家,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侵扰,呵护它们和它们的栖息地!因为它们的生存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看着一群群大马哈鱼苗顺着绥芬河降海,2020年的东宁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圆满结束。看着河流中左右摆动的大马哈鱼苗,好像能听到它们对我们说“谢谢你好心人,记得等我们回来”。 虽然疫情蔓延,东宁放流站里的大马哈鱼苗在人类的庇佑下健康成长,今天我们通过影像见证它们降海。 据现场放流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放流的前两天,他们就已经在为这批小家伙们打上专属于东宁的小标记——人工剪掉大马哈鱼尾部的脂鳍来做标记。以此来统计洄游时哪些是通过增殖放流回来的东宁的大马哈鱼。 绥芬河、图们江是在我国境内仅存的有大马哈鱼洄游产卵的区域,是我国恢复大马哈鱼种群资源的希望之地。2019年4月,在东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绥芬河畔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河流型公益保护地。随后我们一直参与东宁大马哈鱼放流的繁育工作,并在周边社区开展社区调查和保护行动倡议,组建村民巡护队共同管护绥芬河大马哈鱼产卵场周边的非法捕鱼及其他破坏行为,旨在恢复野生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 “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团队也在此呼吁大家,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关注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与和谐共生。
2020年4月,继珲春市密江、东宁市绥芬河放流101万尾大马哈鱼苗,28日、30日在抚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同江(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两地共计放流205万尾大马哈鱼苗。至此,我国2019-2020年度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工作圆满结束。 两地放流站的工作人员将装满大马哈鱼苗的活鱼包装运输到岸边,再通过放流槽将一尾尾大马哈鱼送入水中,看着入水后的这群小家伙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待到它们适应了水温及辨别水流方向后,成群结对的向大海游去。 抚远作为我国的东极放流大马哈鱼的项目地已经连续完成放流31年的放流行动;2019年同江首次开展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工作,克服了多种困难,让大马哈鱼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据两地放流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放流的大马哈鱼苗是去年10月份从黑龙江流域捕捞的大马哈亲鱼繁育出来的小鱼苗,专业繁育人员经过数月的悉心照顾下经过孵化、破膜、平游、开口等阶段后,慢慢达到了放流标准,选择此时放流正是因为此时黑龙江的水温等条件达到了大马哈鱼苗降海的需求。 我们希望在各级政府及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科学增殖放流、保护产卵场、打通洄游通道等方式逐步恢复我国大马哈鱼的种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